早在行為經濟學成為一門學說之前,行銷者就已經在使用它了。 “買三送一”的招攬和延長付款時間的“先用後付”計劃已被商家廣泛採用,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這些做法很有效,而並不是因為行銷商做了什麼科學研究,證明了人們更喜歡得到看似免費的獎勵,不那麼喜歡同等程度的價格折扣,或是證明了人們在考慮將來的後果時常常表現得不理性。然而,儘管行銷在運用行為經濟學原理方面無意間走到了前頭,但卻很少有商家能夠以系統的方法來運用這些原理。本文重點介紹了四種實用的行銷技巧,它們應成為每一位行銷商不可缺少的工具。
  1. 減輕人們花錢買產品時的心痛感
  幾乎在每一項購買決策中,消費者都可以選擇不買:他們總是可以把錢留下來,改日再買。正因為如此,行銷商的任務不僅僅是打敗競爭對手,而且還要說服購物者從一開始就掏出錢來。根據經濟學原理,對於我們花出的每一元錢,支付的痛感應該都是同樣的劇烈。不過,在行銷實踐中,許多因素會影響人們如何看待一元錢的價值,影響他們在花這一元錢時痛感的程度。
  零售商都知道,讓消費者推遲付款的安排能極大地提高買家的購買意願。推遲付款之所以有效,其中的一個原因是非常符合邏輯的:金錢的時間價值使得將來付款比立即付款更便宜。但這種現象的背後,還有另外一個不是那麼理性的原因。付款,就像所有其他損失一樣,讓人本能地覺得不爽。但此時此刻的情感體驗是極其重要的。所以,即使是略微推遲付款,也能減輕馬上拿錢出去的那種刺痛感,從而消除阻止人們購買的一個大障礙。
  另一個能夠最大程度地減輕付款痛苦的方法是,了解“心理會計”影響購買決策的各種方式。消費者會將他們從不同來源獲得的錢劃分到不同的“心理賬戶” 中,而不是像經濟學家認為他們會或應該的那樣,平等地看待所擁有的每一元錢。常見的“心理賬戶”有意外之財、零花錢、收入和儲蓄等。通常,意外之財和零花錢是消費者最容易花出去的錢。收入不太容易花出去,而花掉儲蓄是最難的。
  技術創造了一些利用“心理會計”的新領域,讓消費者和行銷商都受益。例如,信用卡行銷商可以提供一項基於互聯網或移動設備的應用,向消費者實時反饋支出與預先確定的預算及收入類別的比較情況,比如說,綠色表示低於預算,紅色表示超出預算等等。這些賬戶的設置並不完全符合理性,但對預算十分在意的消費者可能會覺得這類賬戶很有價值,並且把支出集中在利用這類賬戶的卡上。這樣,不僅能增加發卡公司的交易費收入和融資收益,還能讓發卡公司更好地了解其客戶的總體財務狀況。當然,這樣一項應用程序最終能夠為那些希望量入為出的消費者做出真正的貢獻。

 
arrow
arrow

    zc1zc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